专访6G专家刘光毅:从“网速竞赛”到“全能网络”,6G如何定义未来?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时间:2025-06-19

  “AI医生提前‘算’出疾病风险、无人机仅靠1个摄像头完成任务、沙漠里上网与城市一样畅游……”这些不是科幻,而是6G正在实现的场景。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核心推动力,6G不仅是网速的跃升,更被视为开启智能社会的“万能钥匙”。近日,中国移动首席专家、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刘光毅博士接受本报专访,揭示了6G研发的底层逻辑、技术创新与突破、发展优势和挑战,以及其将如何重新定义人与万物的连接方式。

  6G研发驱动逻辑是什么?

  “6G研发的核心驱动力源于5G商业化困境与社会智能化转型需求的双重压力。”刘光毅开门见山。他提到,尽管5G实现了速率(超1Gbps)和时延(低至1ms)的突破,但在垂直行业应用中,传统通信能力难以满足“通信+感知+计算+AI+安全”的综合需求。与此同时,AI技术的爆发催生“数字孪生、智慧泛在”愿景。当前在工厂智能化改造中,5G仅能提供通信连接,而实时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应用仍需依赖多个厂商设备的“烟囱式堆叠”和集成来实现,导致成本高、响应滞后、管理困难,难以有效满足客户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

  这些需求正倒逼技术变革。例如,在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构建的人体数字孪生模型结合医学AI,能提前预测心梗、脑梗等疾病风险;在交通领域,数字孪生技术可实时模拟路况,优化未来立体交通的调度效率。这些场景的实现,亟需通信、感知、计算、AI与安全能力的深度融合。

  “6G不是简单的性能升级,而是从‘信息管道’到‘能力平台’的质变。”刘光毅说,6G的本质是打造“移动信息网络”,贯通信息采集(感知)、传输(通信)、存储、处理(计算/AI)和应用全链条,实现从“单一通信服务”到“一站式按需服务”的跨越,刘光毅说。

  相较4G和5G,6G技术有哪些突破?

  相较于4G和5G,6G的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通感算智安一体化、天地一体网络、平台化与开放生态”三大维度上,重点是“融合”。

  6G实现“通感算智安一体化”。该技术突破5G单一通信功能,通过统一异构硬件平台(如GPU/CPU/FPGA/ASIC等)和软件定义技术,将通信、感知、计算、AI、安全等能力深度融合并集成在统一的物理基础设施之上。在无人机送货场景中,6G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作业模式。以往,无人机必须自带“导航仪+障碍物探测器+计算芯片”等设备,不仅机身沉重、成本高昂,而且耗电量大、续航时间短。而在6G网络的支持下,无人机只需装上轻便的摄像头作为“眼睛”,就能完成任务。无人机飞行时,摄像头采集的画面数据实时传回基站,网络侧的AI算法立刻进行路径规划和避障计算,再把指令发送给无人机。这样一来,无人机不用再自己“动脑”计算,终端算力负载大幅降低,效益显著提高,能耗也随之减少。

  刘光毅团队研发的“6G通感算智融合”原型系统,已经实现将无人机端侧的计算任务卸载到基站侧。这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无人机终端续航距离预期可以提升3倍以上。“这是6G通感算智安一体化的典型案例。”刘光毅介绍道,这种“云端强大计算+终端轻便执行”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无人机的应用场景。

  6G编织“天地一体网络”。在沙漠和海洋这样的地方,通信信号常常消失,存在“通信盲区”,6G网络通过“卫星+地面基站”的组合拳打破该困局,一颗低轨卫星可覆盖数万平方公里,配合地面基站实现“全域无缝切换”,全程保持“不掉线”。“我们已经发射了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刘光毅透露,中国移动联合合作伙伴研制的卫星搭载6G试验系统,正在验证天地协同通信的“密码本”——从卫星如何精准捕捉地面信号,到与基站如何接力传输数据,每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在为这张“天地通信网”奠定基础。未来,无论是在沙漠深处,还是在远洋航行中,都能像城市街道一样,实时畅联数字世界。

  6G构建“平台化与开放生态”。“我们希望打造‘通信网络中的安卓系统’。建设6G无线网络开放平台,吸引第三方合作伙伴基于6G网络能力开发新终端和新应用,破解5G时代‘有网络、缺应用’的困局。”刘光毅表示。借鉴“软件定义网络(SDN)”理念,6G硬件可采用通用化设计,并通过软件配置实现功能灵活编排与调度,满足未来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业务和场景需求。例如,同一基站可按需切换为工业物联网节点、边缘计算中心或应急通信枢纽,大幅缩短对需求的响应时间,同时大幅节约网络建设成本。

  当前,中国移动正在北京市昌平区国际信息港的协同创新基地,构建沉浸式、低空经济、天地一体、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开放化、场景化的6G试验测试环境,开展面向6G的新终端、新业务和新应用的测试和培育。6G通感算智安的一体化能力,可以有效赋能6G新型智能终端的轻量化、低成本和长续航,降低普及门槛,加速大规模应用。

  中国发展6G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在全球6G竞争浪潮中,中国正凭借自身实力积极抢占发展先机。刘光毅表示:“中国已成为6G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发展之路并非坦途,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6G发展具备显著优势。顶层设计上,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6G发展也首次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信号,为6G发展指明方向。在产业基础上,5G规模商用的丰硕成果是6G研发的坚实根基。目前,全球60%的5G基站部署在中国,庞大的5G网络催生出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从繁华都市的智能交通,到偏远乡村的智慧农业,这些真实场景如同“天然实验室”,为6G技术的验证和完善提供了绝佳条件。同时,中国实现了从芯片制造、设备生产、仪器仪表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覆盖,产业协同能力强大。

  不过,中国6G研发也面临诸多挑战。人才方面,6G强调通信与感知、计算、AI等多领域融合,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全球顶尖人才争夺战激烈,人才短缺成为发展的一大阻碍;技术领域,在高端芯片工艺以及AI芯片应用开放生态等关键环节,“卡脖子”风险不容忽视,制约着6G研发进程;应用前景上,面向2030年,6G的新型终端、业务和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全息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备受关注的智能体业务和应用还不成熟,整个产业生态需要进行全面重新规划布局;国际竞争中,6G标准的博弈日趋激烈,全球运营商、设备商对于6G的场景、应用、频率以及发展路径看法不一,例如国外部分运营商更倾向“渐进式升级”,这种差异可能导致6G标准碎片化,各方发展路径出现分歧。对此,刘光毅认为,中国需通过开放合作凝聚共识。

  作为全球最大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6G布局中走出了一条鲜明的“中国特色”之路,成为中国6G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自2018年启动6G预研,中国移动累计投入约9亿元研发资金,组建400余人核心研发团队。在产学研合作上,联合北京邮电大学、TD产业联盟等,成立央地协同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简称“中关村泛联院”);携手鹏城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合作设立企业创新发展基金;并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等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凭借这些努力,截至2024年,中国移动牵头主持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G项目,参与超10项,在企业阵营中成绩突出。

  在国际标准舞台上,中国移动积极推动中国从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向规则的制定者转变。在ITU、NGMN、3GPP等国内外行业组织,中国移动累计提交6G相关标准提案超100篇,推动“6G通感算智安一体化”理念成为行业共识。2024年9月,中国移动担任3GPP 6G首个标准(场景与需求)主报告人,获全球17个国家94家公司联合支持;同年12月,又牵头3GPP无线领域首个标准项目,与美国Verizon、日本NTT DOCOMO、欧洲德国电信等国际运营商共同担任报告人。

  在产业生态建设上,中国移动依托“中关村泛联院”,重点研发开放云化的通感算智一体6G原型系统。联合中信科移动、vivo、联想等众多合作伙伴,打造“研发-标准-测试-应用”闭环创新环境,各方协同发力,从芯片研发到终端应用,从标准制定到技术测试,加速构建国内6G产业生态与应用生态,为6G技术落地和商业化应用筑牢根基。

  6G实现商用还有多远?

  对于6G商用时间表,刘光毅预测,2028年将进入系统性验证阶段,预计2030年左右具备商用能力。届时,三大变革将重塑社会:第一变革是终端轻量化,XR眼镜、家用机器人无需内置复杂算力,成本下降推动沉浸式通信的普及;其次,行业智能化,工厂、矿山通过6G网络调度机械臂和自动驾驶卡车,实现无人化作业;再者,网络公平化,卫星通信弥合“数字鸿沟”,偏远地区联网成本大幅降低。

  “6G不是终点,而是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刘光毅总结。从无人机配送到数字孪生医疗,从天地一体网络到轻量化终端,6G正悄然勾勒出一个“亿智互联”的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成熟,这场通信革命或将重新定义人与万物的关系,为全球数字化开辟全新赛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高新科技网观点
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671129002 举报邮箱:34229983@qq.com
Copyright © 2023 gxkj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京ICP备20220136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