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中心设在医院 研究成果直达临床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5-11-06

  骨骼也能实现“私人订制”?近日,在大连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的无菌操作台前,研发人员李京育拿起一枚银白色纯镁螺钉说:“这枚螺钉已在全国十余家三甲医院完成临床试验,明年初有望成为国内首款上市的可降解金属骨植入材料。”

  从不可吸收的金属植入物到“用完即融”的生物材料,从传统加工到3D打印定制,在大连,医学与材料科学交叉前沿领域的技术成果,跳出实验室,走进实际应用场景,打通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由纯镁金属制成的可降解螺钉被精准植入人体内,不仅稳稳固定住移植骨瓣,更能在完成使命后悄然被人体吸收,无需二次手术……早在2006年,大连大学骨科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团队开展了关于钽金属的研究,并成功研发出国产骨小梁结构的钽金属植入材料。

  2017年,研发团队又创新性地使用纯钽金属粉末为原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临床应用的接骨板、骨块等一系列内植物,这些内植物采用骨诱导性仿骨小梁结构,可与骨组织形成骨整合,从而达到永久性生物内固定,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大连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设置在医院里,临床医生带着手术中遇到的难题而来,与研发人员并肩讨论人工骨骼的原料构成与设计细节,让研发成果尽早走向手术台。”李京育说,在这里,医工融合不仅是理念,更是日常,产学研只有紧密结合,团队才能一直在医用生物材料科学的前沿热点难点上实现不断突破。

  “我们的优势在于‘临床需求倒逼研发’。”李京育带记者走进4100平方米的实验室,在层流净化细胞工程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观察镁螺钉降解后的细胞反应;3D打印实验室中,打印机正逐层“堆筑”个性化钽金属骨块。

  “定制骨骼”不仅是技术上的跨越,更是高校专利应用实践模式的生动体现。大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处长曲英明介绍,近年来,大连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转化运用中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平台支撑、完善服务体系,力争让一批批科技成果成功走向市场。

  不仅是传统医疗材料迭代升级,在智能医疗设备领域,AI正在让脑健康筛查前沿技术快速走进临床场景。

  在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场景中,受试者的眼球运动轨迹被精密捕捉,AI算法实时分析着眼动特征——这是VR脑健康监测仪的工作现场。这台看似游戏机的设备,由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研发,其筛查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早期征兆的准确率达90%。

  “以前专利躺在论文里,现在我们通过孵化企业、对接医疗机构,让技术快速找到应用场景。”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智慧健康产业技术中心主任张静说。

  “无论是生物材料还是AI医疗设备,只有打通‘研发—临床—市场’的全链条,才能让创新真正惠及患者。”曲英明表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高新科技网观点
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671129002 举报邮箱:34229983@qq.com
Copyright © 2023 gxkj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京ICP备2022013644号